諮商前必讀
做心理諮商要找誰?台灣有心理醫師嗎?
2022-11-12
做心理諮商要找誰?台灣有心理醫師嗎?
簡介身心科(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3者的差異

在需要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協助,開始尋找心理醫師的當下,很常有這樣的疑惑「怎麼同時有身心科醫師(Psychiatrist)和心理師(Psychologist)?」仔細研究更發現,心理師竟然還有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的分別,該如何選擇呢?本文告訴您3者的差異。。

「心理醫師」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多數人對心理醫師的認識,來自於電視或電影情節;這些頻繁出現的場景,為大眾增添不少對心理醫師的想像與渲染。然而,當需要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協助時,才驚覺原來我們對心理醫師的了解少之又少!

在開始尋找心理醫師時,很常有這樣的疑惑「怎麼同時有身心科(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進一步搜尋,會發現心理師還分成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兩種!究竟這3者有什麼不同?該如何選擇呢?

其實心理醫師不是一個正確的職稱,這個稱呼混淆了「身心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等3種不同的專業人員。這3者所要求的學歷,以及所接受的專業訓練不盡相同,因此完成訓練後取得的執照也不同。


身心科醫師、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3者的比較
身心科醫師(Psychiatrist)

大學為醫學系畢業,具備基礎內、外科臨床訓練。考取醫師執照後,須再於醫院的精神科完成4年住院醫師訓練,內容包含診斷學、藥理學、神經學、心理治療、會談技巧、司法精神鑑定等項目,之後還需通過專科考試,才能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執照。


臨床心理師(Clinical Psychologist)

大學多數畢業於心理系,但並非絕對限制。欲成為臨床心理師,須進入心理研究所-臨床組,取得碩士學位,學習包含心理治療、心理病理學、心理衡鑑等項目,並完成至少1年的全職實習。在訓練過程中,臨床心理師主要於醫院實習,累積為門診與病房的個案做心理治療及評估的經驗。實習完成後,需再經由考試,取得臨床心理師執照。

 

諮商心理師(Counseling Psychologist)

大學不限於心理系畢業;要成為諮商心理師,須在心理研究所的諮商組或相關科系攻讀碩士學位,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諮商與心理治療實務、心理衡鑑、專業倫理與法規,並完成至少1年的實習。諮商心理師的訓練場域大多在心理諮商所或學校諮商輔導中心,對象主要是諮商所或學校的個案。實習完成後,一樣須通過考試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

 

需要診斷與藥物協助時,誰可以提供協助?
只有身心科醫師可以進行診斷與開立藥物

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受過的專業訓練不同,因此法規規定,只有身心科醫師可以進行診斷和藥物治療。

當身心科醫師評估個案需要安排心理衡鑑時,會轉介心理師執行。心理衡鑑的項目包含智能衡鑑、人格衡鑑、失智評估、認知功能評估、情緒與行為評估等,可輔助身心科醫師對失智症、自閉症、發展遲緩、過動症、人格疾患等不同精神疾病診斷之參考,以訂定適合的治療計畫。

此外;誠如前段文章所提,因為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在訓練內容、實習的場所和對象屬性不同,法律規定兩者中只有臨床心理師能為精神病或腦心智功能障礙的個案,做心理治療和心理衡鑑。

所以對於部分狀況較嚴重的個案,由於身心科醫師和臨床心理師更熟悉精神病理學,且具備身心科門診和病房的的臨床經驗,建議由身心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進行治療。

參考資料:心理師法第13條第1項、第14條第1項

簡單來說,如果擔心自己是否生病了?或可能需要藥物協助;就必須到醫院或診所,找身心科醫師諮詢。


誰能夠進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其實,3者都可以。

在學習過程中,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都有接受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訓練,所以3者都可以做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坊間會誤解只能找心理師做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是因為大部分的身心科醫師,仍以提供健保門診為主要服務項目。在健保門診有限的時間下,難以實行一次50分鐘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另一方面,許多身心科醫師在完成訓練後,選擇鑽研生物精神醫學(neuropsychiatry),或投入學術研究領域。因故讓大眾以為身心科醫師沒有在進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不過,實務上也有不少身心科醫師專精於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並且提供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服務。

另一方面,法規規定精神官能症(憂鬱、焦慮、恐慌、強迫症)的個案,在尋求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前,必須先經身心科醫師評估後,再由醫師轉介心理師做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這是由於精神官能症與壓力造成的適應障礙不同,前者可能對身心造成較嚴重與持續的影響,因此建議先經由醫師診斷,避免延誤治療。許多人容易忽略,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有些人的狀況可能更適合先透過藥物治療或其他治療將病情穩定後,再安排心理諮商/心理治療。

參考資料:心理師法第13條第2項、第14條第2項

關於如何選擇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在衛教懶人包的另一篇文章有更詳細的介紹。

選擇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 ? 2者的優點與限制


如何選擇適合的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

許多人因為擔憂藥物治療可能帶來副作用,而傾向選擇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諮商並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

通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在處理心理相關議題時,必須審慎評估與個案互動時的言行,以確保不會對當事人造成負面的影響。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應該要與個案建立穩定的治療架構,確保安全的關係界線,同時嚴格保護當事人的隱私。

如果輕忽了這些治療要素的重要性,可能讓當事人在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打開內心世界後,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專業協助,反而導致原本的創傷經驗加深。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

因此,無論在尋求心理諮商或是參加心理相關課程時,都應謹慎選擇,確保提供協助的人員具備足夠的專業訓練與知識!其中,選擇有執照的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就是最基本的篩選條件。

在台灣,取得心理師執照一般需要三至四年的時間,而欲成為身心科(精神科)醫師,則需要完成四年的臨床專科訓練,方具備報考專科醫師執照的資格。因此,選擇合格的身心科醫師和心理師,可以確保他們擁有必要的專業素養。

根據考選部的統計數據,台灣每年約有400名諮商心理師通過考試取得執照,臨床心理師每年約有100位取得執照,身心科(精神科)醫師每年取得執照則是50位左右。

數據資料出處:1.考選部

數據資料出處:2.台灣精神醫學會

雖然每年約有500位心理師和50位身心科醫師獲得提供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服務的資格。但並不表示他們已具備足以處理所有困難臨床情境的經驗與能力,因為取得執照僅是第一步。

對於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專業培育,需要的不僅僅是書本或課堂上學到的心理學知識,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知識適切地活用於臨床治療的現場。

原因在於,每位個案的情況都不同,難以依靠制式化的規則和步驟來處理複雜的心理議題。在過程中,醫師和心理師必須運用臨床經驗,細致觀察並深入理解個案的心理狀態,才能判斷如何提供最適切的協助。

不論是心理師或是身心科醫師,在經過數年的學習與訓練後,都只能確保醫師或心理師具備基本的專業素養,但仍不足以讓他們在取得執照後,就具備能夠應對各種複雜治療情境的實務經驗及能力。

因此,進入臨床工作後,持續的專業進修、累積臨床經驗,同時接受資深人員的督導並從經驗中反思,將會是提升臨床能力、發展成熟心理治療專業的關鍵要素。

對個案而言,找到適合自己的身心科醫師或心理師至為重要。建議選擇會審慎進行治療評估,並在專業上嚴格把關的身心科診所、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或是醫療機構,以確保您能夠獲得合適的治療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