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要吃安眠藥嗎?
了解失眠的原因及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
怎麼辦又睡不著了?失眠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無論是偶爾的失眠之夜,還是長期無法入睡的困擾,失眠都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響。如果你正在苦惱於如何擺脫失眠,這篇文章將幫助你快速了解失眠的原因及改善睡眠品質的方法。
什麼是失眠?
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常見的症狀有入睡困難、早醒、夜間易醒或醒後無法再入睡,導致白天精力不足、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失眠可能是短期的(急性失眠),持續數天或數週,也可能是長期的(慢性失眠),持續數月甚至數年。根據DSM-5,失眠症的定義是每週至少有3天失眠,且至少持續3個月。
造成失眠的原因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許多種,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心理因素:焦慮和憂鬱等情緒困擾是失眠的常見原因。當你對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感到有壓力時,這些情緒可能會影響你的睡眠品質。
2.生理因素:某些健康問題,如慢性疼痛、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或荷爾蒙失調(如更年期、甲狀腺問題),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可能導致失眠。
3.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不規律的生活作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如過量的咖啡因、酒精或尼古丁)、睡前使用3C產品,甚至是不良的睡眠環境(如噪音、光線過亮或床墊不適)都會影響睡眠。
4.藥物因素:服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如抗憂鬱劑、降血壓藥),也可能會造成失眠。
哪些類型的失眠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
儘管許多失眠問題與心理或生理因素密切相關,但也有一些類型的失眠可以通過改變生活習慣與環境,達到提升睡眠品質的目標,像是:
1. 生活方式導致的失眠:例如,經常熬夜、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喝咖啡等習慣,都可能引發失眠。這些問題通常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解決。
2. 環境因素導致的失眠:如臥室過於明亮、噪音過大或床墊不適,都可能影響睡眠質量。通過改善睡眠環境,如使用遮光窗簾、耳塞或購買舒適的床墊,這類失眠問題通常可以得到緩解。
3. 短期壓力事件導致的失眠:如重要考試的前一晚或工作壓力高峰期,這類失眠通常是暫時的,隨著壓力事件的結束,睡眠問題通常也會隨之消失。
改善睡眠,從養成固定起床時間的習慣開始
然而想用改變生活習慣來幫助睡眠看似簡單,但當實際執行時卻往往因為太擔心無法入睡,或是過於關注有沒有睡好,反而讓睡不著的症狀加劇。在身心科門診也會遇到不少這類型的來訪者,此時會建議他們從固定起床時間做起。
固定起床時間有助於穩定人體的晝夜節律,也就是生理時鐘。生理時鐘就像是內建於大腦的時鐘,主要透過光線的變化,提醒身體該清醒或是準備睡覺了。當夜幕降臨,促進睡眠的褪黑激素會隨著光線變暗而增加,告訴大腦該休息進入睡眠狀態;到了早晨,白天的光線使得褪黑激素的濃度降低,讓大腦再次被喚醒,回到清醒狀態,提供白天活動所需的精神與專注力。此外,規律的起床時間也可以增加人們在白天的清醒期,這樣到了晚上,想要睡覺的驅動力也會隨之增加,讓人更容易入睡。
相反的,如果每天的起床時間不固定,不僅會降低夜晚的睡眠驅動力,使入睡變得困難,更可能會干擾生理時鐘,讓實際的睡眠和清醒週期無法與大腦內建的生理時鐘同步,導致睡眠模式不穩定,從而加重失眠問題。
幫助建立睡眠模式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在身心科,對於壓力、焦慮或不良睡眠習慣導致的失眠,我們可以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來改變不良睡眠習慣和負面的睡眠認知,幫助來訪者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包含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鬆訓練和睡眠衛教等方式,系統性的改善睡眠品質。像是前段文章提到的建立規律起床時間調整生理時鐘,就是透過睡眠限制來改善睡眠的其中一種技巧。
另外,也可以藉由刺激控制來改變睡前行為和環境,重新建立床與睡眠之間的正向連結。舉例來說,限制待在床上的時間,除了疲倦需要睡眠時才上床,其他與睡眠無關的活動,像是看電視、滑手機等,都不要在床上進行。
也要避免長時間躺在床上卻無法入睡,如果躺了20分鐘還無法入睡,可以起來做些放鬆的事情,看看書、聽音樂,或是是進行放鬆訓練(腹式呼吸、冥想等方式),清空思緒,減輕身體和心理的緊張與焦慮,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讓床與良好的睡眠作連結。
另外,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提供關於睡眠的衛教,幫助患者理解失眠的自然波動和正常睡眠所需的時間,改變患者對失眠的負面認知和不合理的信念。
像是許多人會很在意睡眠時間,對於自己沒有睡滿8個小時感到憂心忡忡,甚至因為無達成而對睡眠產生恐懼。其實並非每個人都須要睡滿8個小時,大部分的人需要的睡眠時間約為7~9小時,不過只要不影響白天的精神與專注力,也不會覺得睏想睡覺,就代表睡眠時間足夠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需要患者積極參與,並需要一定的施行時間後才會見效,好處是它對各種類型的失眠均有效,且具有長期的效果,不會有藥物依賴或產生副作用,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
情緒或心理問題因素相關的失眠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主要針對失眠的具體症狀,通過改變睡眠習慣和認知來改善睡眠問題。不過,當失眠與情緒或心理問題相關時,就會需要諮詢身心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其實,很多病患的失眠並非原發性失眠,而是次發性失眠,簡單的說就是由其他的病因所引起的失眠。在身心科門診進行診斷性會談時,經常發現許多主訴失眠的來訪者,其實都不是原發性失眠,而是因為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才引發失眠,若沒有根據這些導致失眠的真正原因進行治療,失眠的症狀就難以改善。
身心科藥物如何幫助治療失眠
如果失眠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可以藉由藥物治療改善失眠。在開始使用藥物之前,建議先諮詢醫師評估失眠的原因,若是次發性失眠,則須改善引發失眠的原因,不能只依賴助眠藥物來改善睡眠。
身心科常見的助眠藥物主要是透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作用,讓人產生睡意。相對地,也可能會產生白天嗜睡、頭暈、頭痛,有少數人可能會有夢遊等副作用,所以也要根據醫生的指示使用藥物,不可自行增加劑量。通常失眠藥物也多用於短期治療急性失眠,以減少產生藥物依賴和副作用的風險。
結論
對於大多數失眠的來訪者而言,失眠是一種複雜的睡眠障礙,睡不著很可能是有多種原因所引起的共病,像是文章前段所提到因壓力、情緒與心理問題而睡不著,或是有其他睡眠疾患與身體病痛導致無法入眠。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先與醫師討論找出造成失眠的真正原因,才能進一步選擇適合的方式改善睡眠品質。
參考資料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