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懶人包
諮商師,我該怎麼做?為什麼諮商師不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
諮商師,我該怎麼做?為什麼諮商師不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
精神分析的自我覺察與探索
作者:張昀醫師
 
 
 

遇到困難時,你可能會向朋友、家人求助。希望他們能提供建議,告訴你該怎麼選擇,該怎麼做。你心懷期待,覺得集思廣益後,就可以找到一個立刻解決眼前問題的答案。但在聽完大家的各種建議後,你仍感到矛盾與衝突,做不了決定。即便理智上覺得應該這麼做,卻無法付諸行動。
 
於是你尋求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想著專業的人一定可以告訴你該怎麼做。
 
然而,接受精神分析的初期,你可能感覺很納悶。
 
明明是有困擾來尋求解答,為什麼分析師不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還回過頭問我為什麼這麼在意這個問題?要我自由聯想?
 
但是真的有正確答案嗎?真的有人知道什麼才最適合你嗎?
 
問題背後的相似性
事實上,當檢視人們遭遇的問題時,會發現這些問題常有某種相似性。因為根據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經驗,會讓人養成某種特定的回應模式,下次遇到類似情境又會進入同樣的思考模式。
 
比如童年時,曾經因為迎合父母的喜好,而獲得平時得不到的肯定與關注。爾後,為了持續得到父母的認同,漸漸開始忽略自己本身的想法,選擇順從家長的建議或決定。長期壓抑自我的感受,無形中養成透過犧牲自己的想法、討好他人,來換取認同的回應模式。
 
這樣的回應模式也延續到現在。
對於親友,甚至是職場上司與同事的請求,也反射性地以討好、迎合模式面對。無視自己情緒的結果,讓痛苦不斷累積。
 
若只照著建議,不嘗試主動思考,當下一次問題又發生呢?
 
精神分析與自由聯想
察覺問題背後的關聯

分析師不是老師,不會直接教你怎麼做。而是給你空間與時間自由地探索,在過程中給予協助。
 
透過個案自主地聯想與思考,分析師才能幫助個案理解深藏在潛意識中的矛盾的想法與情緒。
 
不直接給予建議是為了有機會看清楚問題背後錯綜複雜清楚的原因,是什麼讓你卡住了,重複類似的問題
 
個案在分析中逐漸改變過去重複的思考模式,突破框架發展新的思考方式,並學會自我覺察與探索。
 
當你遇到困難時會怎麼做呢?請教別人給你意見?還是覺察與分析後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關於如何透過精神分析與自我覺察創造新的應對模式,在另一篇文章有更詳細的敘述!
 
 
推薦閱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進一步體驗諮商會談。
走入諮商室,體驗諮商對談,跟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想了解不同取向的心理諮商?請參閱心理治療/心理諮商在做什麼系列
心理治療/心理諮商在做什麼系列(一):關於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9個重點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疑問,請洽專業醫師與心理師進一步諮詢。